《体育学研究》发表学术评论|黄海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思考

文章来源:南京体育学院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10


黄海燕,男,1981年9月生,江苏宝应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美国佐治亚大学国际体育管理研究中心博士后。2011年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年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14年获得“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2016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资助。近年来,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8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10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起草国务院4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77号文件,国家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以及上海、浙江、福建、南京等省市体育产业实施意见与规划。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统筹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一段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体育学研究》2021年第2期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专题,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畅通机制与保障措施、宏观形态与方略举措、理论逻辑与实施路径,以及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与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为“十四五”时期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考。总体而言,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从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畅通内循环;提升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打通外循环等方面着手。

一、畅通内循环: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畅通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循环系统,需要不断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1)促进体育新消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少儿、女性、老年等群体的体育消费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通过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等,有效夯实体育产业发展的消费基础。(2)发展体育新基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不断向体育产业领域渗透,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如通过加强大型体育场馆的数字化建设,发挥VR/AR、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在重塑传统体育场馆中的独特作用;通过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发挥“互联网+健身”在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3)增加体育新投资。体育供给与体育需求的匹配是构建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的着力点。体育新投资应以大众迫切的体育需求为导向,通过落实大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政策、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和培训活动,积极支持群众体育消费。

二、打通外循环:提升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以体育用品贸易为代表的体育产业内部业态受到国际市场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而构建完整的体育产业链供应链,打通外循环,是提升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1)实施体育品牌“走出去”。通过政策支持,优化体育营商环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以资本为纽带,积极支持体育产业海外并购,实行跨国、跨区域的兼并、重组、上市。(2)加大优质体育资源“引进来”。通过龙头引领,集聚全球体育产业高端要素,加快完善一系列配套设施和配套政策,建立全球品牌总部、研发总部,在国内打造多个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并助力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品牌创新中心和研发高地;鼓励吸引国际体育组织或知名企业落户中国,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

体育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强国建设引领下,体育产业迈向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新征程。构建体育产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完善体育产业内需体系,扩大体育内需市场为战略基点;以提升体育产业国际竞争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战略目标,形成体育内外市场的良性循环互动,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