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工程协同创新典型经验案例

发布者:科研处发布时间:2017-09-06浏览次数:674


一、中心成果突破与机制创新

本中心围绕竞技运动科技支撑与健康工程两大主题,在竞技运动方面,通过组织奥运科技攻关,在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为国家争得了荣誉,获得了2枚奥运金牌,一枚银牌,一枚铜牌,一个第五名的好成绩。以吕远远为带头人的协同创新团队,针对跳水运动员陈若琳的实际情况,进行了长期科研攻关,确保陈若琳在里约奥运会上竞技水平正常发挥,最终取得跳水金牌的好成绩。与协同院校南京师范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下辖各国家代表队协同,创新竞技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为江苏籍女排姑娘惠若琪、张常宁斩获奥运金牌提供保障。同时,围绕竞技精英人才培养主题,正在研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中心主任陈国祥教授为我院运动员、三届奥运冠军五金王陈若琳献花,祝贺她在里约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

2:协同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学生惠若琪、张常宁获得里约奥运会排球比赛冠军

在健康工程领域,由孙飙教授领衔的创新团队致力于健身步道科学指导和服务系统的研究,运用“互联网+”技术,将科学健身、运动负荷监控与评价、体质监测与评价、运动处方的开设与反馈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功能齐备、实用性强、全方位服务健身人群的新型智慧健身系统。该步道智慧系统的成果受到社会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国家及省体育主管部门领导亲临智慧步道视察,并对该智慧步道的成果予以充分肯定。


3:我院协同创新标志性成果——全民智道

围绕运动与健康两大主题,现已开展了跨学科、跨领域、跨学校的综合研究,形成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共发表高影响力论文99篇,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申请授权专利24件,受理专利24件,中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成果奖4项。运动健康科学系运动康复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及运动健康科学系康复专业均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本中心依托学科优势,着力建立了多个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科研协作共同体。吸纳协同单位相关专兼职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平台建设和研究任务落实,提高了研究的组织化和协调化水平。中心围绕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跨地区、跨高校、跨学科的协同科研模式,共获批省级以上重大项目1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二、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中心自立项以来,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打造学术共同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学院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鲜明的办学特色得到了我院名誉教授、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1.学术团队和优秀体育人才建设进展。教学、科研与训练的长期融合造就了一批既有较高理论造诣,又深富体育运动实践经验的科研队伍。协同单位共有84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其中外聘导师25 名;在59 名专职导师中,正高职称25 人,副高职称34 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导师梯队;本学科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94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63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 人,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 人,总局精英教练3 人;入选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 人,省333”工程第四期培养对象12 人,省高校“青蓝工程”各类培养对象23 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2 个;拥有国家级教练31 名、高级教练64 名,国际级裁判15 名、国家级裁判19 名。

2.凝练学科方向,提升学术水平。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紧紧围绕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公共体育服务和全民健康监测等研究领域开展研究,重大项目有所突破,面上项目有所提高。近4年,本学科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6项;获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一、二期工程立项支持,建设经费达300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总经费近8000万元;获得近200项各类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资助730多万元;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11篇,CSSCI 26篇,CSCD 21篇;出版专著13部、编著12部、译著1部;获专利授权27项,软件著作权1项。

3.探索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近3年来,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实践课题13项,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2项,研究生优秀课程2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5个;教学科研改革成果丰硕,王云副教授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李江教授、史国生教授分别获二等奖,王正伦教授和王进副教授分别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学科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研究生参加“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和三等奖2项;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9人次;自1999年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以来,已毕业硕士研究生935人,其中全日制硕士495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440人,他们大多已经成长为岗位的骨干;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我院培养了4位奥运会冠军、28位世界冠军和84多个亚洲冠军。

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秉承优良办学传统,更加注重办学质量和内涵发展,以协同创新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教体融合”的内在潜力,为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体育院校”的办学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国内外学术交流

中心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体育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足迹遍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选派3 位青年教师赴国外研修1 年;先后组织研究生到香港、台湾、新加坡、丹麦进行学术交流或1-6 月短期进修师生出国交流达100 多人次;作为柔性人才引进4 位美国知名大学教授;聘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名誉教授;搭建省内体育学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创办了“江苏省体育研究生创新论坛”, “走进大师—名家体育大讲堂”,组织研究生去苏州大学、上海体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4:2016年4月,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终身教授于冰博士应邀在我院“走进大师—名家体育大讲堂”作题为《美国竞技体育中的科技服务》的讲座,中心主任陈国祥教授和杨国庆院长与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