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院(足球学院)三系介绍

发布者:孙苏扬发布时间:2022-01-02浏览次数:10

       运动训练学院三系为原田游教研室升级而成,其课程团队主要包含四个课程团队,分别为田径、体能、游泳和运动训练学。三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近年来,在校、院大力支持下高速发展,人才结构合理,科研、教学、训练均衡发展,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出版了高质量的教材,开设了社会上所急需的新课,创建了高质量的科研中心和实验室。

三系共有专职教师15名。其中,副教授以上为75%。博士占比40%,有全国冠军运动经历的占比33%,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均有着较高的造诣,承担着各专业的高级别的裁判员、考评员和培训专家,有着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其课程团队实力雄厚,运动训练学和体能训练获批省一流课程。

      1、田径教学团队简介:田径教学团队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为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其中1人为国家裁判员,3人是田径国家一级裁判员。全国冠军一人,博士2人。田径教学团队开设田径必修课、专项课以及选修课等课程,田径课程主要教授田径运动的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田径教学团队注重田径专业课的建设,坚持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使学生的田径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运动实践能力大大提高。教学团队在长期的科学训练中,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绩。在省级和国家级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田径教学团队在完成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关的课题研究,近三年来教学团队人员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出版专著2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10余篇。通过教学团队教师们的共同努力,田径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克服困难,开拓进取。

      2、体能教学团队简介:南京体育学院体能训练专业溯源2014年,在运动训练专业中增设“体能训练”专项和培养方向,2019 年开始筹建体能训练专业并正式提交教育部申报体能训练专业,2020年获教育部批准,2021年开始招生,正式建立体能训练本科专业。体能训练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成果丰硕。教学团队共有教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助教1人,其中6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国家级教练,5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2名教师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目前体能训练专业依托学校“三位一体”办学优势,注重国际化合作,办学的软、硬件优越。现有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体能训练中心1个,配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体能训练仪器设备。2021 年成立“运动表现研究中心”用于体能训练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以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体能训练专业人才。

      3、游泳教学团队简介:南京体育学院三系游泳专业师资、课程介绍:南京体育学院游泳专业师资由精英骨干教练、教师构成,开设课程丰富多彩,实用性强,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主要师资力量:副教授二名,高级教练一名,讲师二名,其中二名教师具备国家游泳一级裁判员资质、 一人具有水中健身操一级裁判资质,三名教师具备国家资质的社会职业游泳教员、救生员培训师及考评师,一名教师具备水下潜泳培训师资质。教师大都具有高水平的运动员经历,其中有世界冠军1名,全国冠军3名。游泳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专项教学理论与实践、专项运动训练实践、游泳第二专选、水中健身操第二专选、水下潜泳第二专选、游泳普修、水上救生、等等,其中水上救生是运动训练学院的特色优势课程,水上健身操、休闲潜泳是近一年三系游泳专业增设的亮点课程。

      4、《运动训练学》教学团队简介:课程团队有5名核心成员组成。其中,教授、研究员2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2人。由南京体育学院校长担任课程负责人,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属于首例。同时,吸收校内高水平教练员、奥运(世界)冠军组成辅助性教学团队,充分利用南京体育学院校本竞技体育的特色优质的资源,打造形成运动训练理论、运动训练实践、运动训练管理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梳理运动训练最新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成果,撰写CS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中国奥运冠军成长规律》《体能训练实用教程》《奥林匹克运动员训练理论与方法演化通论》等多部专著和教材。2017年,《体育类大学生专业综合能力测试方法与评价标准的构建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年,教学团队主编《体能训练实用教程》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新编教材);2020年《运动训练学》获南京体育学院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重点立项;2021年《运动训练学》入选首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此外,团队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科技部“科技冬奥”专项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项目7项,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项目2项。先后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1项、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