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研究生导师团队先进事迹介绍

立德树人,以体育人,培养综合素养和竞技能力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

来源:孙国友发布时间:2023-09-04浏览次数:12

团队带头人杨国庆研究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指委副主任委员,江苏省高校体育教学教指委主任委员。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冬奥”重大专项、国家体育总局决策咨询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发表CSSCI论文20多篇。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发展研究奖”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在负责人带领下,团队凝练优势特色,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修养

团队坚持“四为”导向,坚定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优秀体育人才。团队注重创造良好学术环境,引导学生更新观念,将“课程思政”浸润到细节,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学生专业自信、学术精神和综合素养。教导学生“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毕业生得益于此,多人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二、强化科技攻关,助力竞技精英人才培养

团队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育人理念,积极服务竞技强国建设,面向奥运会、冬奥会、全运会等科技保障重大需求,围绕科技研发和应用搭建科研平台,以科技助力训练备战,参加3届全运会、3届奥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工作。多年来,团队通过科技引领和科技助力服务,培养出20多位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为江苏夺得多枚奥运会、全运会金牌。团队带头人先后被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六次,其他成员也先后获得省政府和省体育局表彰。

   三、紧跟发展前沿,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近年来,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体育总局《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迈向体育强国之路》《奥运冠军成长之路》《体育强国学习读本》等著作编写,主持制定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十四五”规划》《备战巴黎奥运会策略》《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总体方案》《备战2022年亚运会“杭州计划”》及地方体育规划。多项成果被教育部、体育总局及地方体育部门等采纳。

   四、整合导师队伍,打造团队特色和优势

团队坚持特色发展和优势互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把研究生教育当作精英人才培养和服务于国家、地方发展的抓手;设置包括高水平教练员在内的导师小组,引导团队方向,形成了特色优势显著的导师队伍。

肖爱华:高级教练。参加过4届奥运会,在6届全运会中斩获9枚金牌,有“亚洲第一剑”美誉。获全国体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劳动模范、省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等称号。主持省体育局重大项目《基于AI的击剑教学辅助系统》。常年带领研究生参与运动队训练、科研保障工作,探索出“学训融合”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赵琦教授:长期坚持服务竞技实践,为优秀运动队做体能训练指导,省十四届全运会重大贡献获得者,率领团队编写《体能训练基础教程》列入省“十三五”重点规划教材。培养研究生40余名,始终强调理论深度和核心技能并重,带领学生为运动队服务,多人考取体能训练证书,成为教练或体能教练,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提高的良好结合。

彭国强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福建省闽江学者、江苏省社科优青、江苏省“333”人才、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省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第一作者发表CSSCI论文60余篇,获江苏省哲社成果奖一、二等奖等多项。指导硕士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主持省创新项目9项。

张明教授: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教学中心系学生,以身作则,科学合理制定研究生培养计划,挖掘学生潜力,手把手讲授裁判、训练实践技能。所带学生遍布省内教学、训练、管理一线。

范凯斌博士: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青年项目和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项。在10余支国家队担任体能和科研教练。获学校研究生培养案例一等奖。强调学生要学会读书,做好浏览、泛读、精读计划,使学生体会认知-理解-质疑-创新的过程,形成以读引学、泛精有序、识能结合的培养方式。

王智明教授:主持省部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参与健美操、女足、跆拳道、网球等国家队体能指导。教学中以科研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重师生互动,指导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

侯学华博士:主持完成教育部、体育总局和省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专著、教材2部,获省级社科成果奖1项。教学中注重学生科研思维和独立科研能力培养,提倡研讨型学习与共同提高,注重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实践性和术科技术传授。形成了重思维、强能力、重实践的培养思路。

   五、注重核心能力,研究生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团队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始终把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目标,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严格要求,培养学术思维。硕士研究生吉煜靖、张时秋、葛亮、郭月德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文化导刊》等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篇;研究生刘宇佳发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篇。研究生还在各类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课题立项10多个。研究生赵鉴驰和廖桂林担任江苏优秀运动队体能教练备战全运会;沈华锋获体能训练双证书、乐刻运动全国TOP3明星教练;陈大祥作为全国拳击冠军,获江苏省体育发展突出贡献个人奖并发表文章;许诚子竞技成绩突出,获体育总局共和国一级奖章2次,发表文章2篇;朱云龙2015年创立南京飞优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服务健身人群近万人,带动近40人就业。

南京体院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导师团队踔厉奋进,创新进取,已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的重要力量。我们有信心在新时代走出更坚实的步伐,为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江苏省十佳研究生导师团队:运动训练理论研究与实践服务研究生导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