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一级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来源:孙国友发布时间:2024-01-26浏览次数:23

中文名称:体育学

英文名称: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

编写成员:体育学学科评议组

一、一级学科简介

(一)学科概况

现代体育学研究开始于文艺复兴运动,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体育开始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和改善自身的特殊途径。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最先尝试用解剖学和力学观点解释人体运动,他还研究了运动与血液流动和动脉硬化的关系。到了17世纪,人们对体育的一些基本问题已经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这一时期,按照活动的形态、目的、功能、过程等特征对体育活动进行分类认识成为体育研究的普遍倾向,体育开始把医学、教育学等学科作为自己的科学基础。

19世纪欧洲国民教育改革和自然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带动了体育学研究的发展,体育学多个分支学科开始利用母学科的理论进行独立的探索。菲特(G.U.A.Vieth,1763-1836)的《体育辞典》分卷介绍了体育史、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力学。

20世纪初,学界综合生物学、医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体育进行研究,体育学研究开始进入多学科探索时代;《肌肉运动生理学》《运动员手册》《运动心理学》等许多体育学有关论著的出版,以及国际体育教育联合会、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等体育学术组织相继成立,标志着体育学的初步形成。到了20 世纪中期,随着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的迅速提高、学校体育的不断完善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兴起,体育学进入了学科的快速发展期,并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体育学各个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体系。

中国的体育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随着现代学校体育制度的确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相继建立高等体育教育专业。1918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创办了学术性体育刊物《体育季刊》:20世纪30年代,以方万邦、吴蕴瑞、袁敦礼、程瀚章等为代表的体育学家编写了一批体育学术著作和教材,标志着我国体育学系统性研究的开始。

近几十年来,随着体育学学科的不断分化、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进一步推动了体育学新兴学科的诞生,促使体育学学科体系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学科。随着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未来体育学发展将呈现以下三大特点:第一,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越来越紧密,进一步提升体育学的科学化水平;第二,各国之间在体育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加频整,体育学发展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将大大拓宽研究的视野和提高研究的水平;第三,体育学的理论研究与体育运动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产、学、研、用合作进一步加强,体育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人们对体育需求的认识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为直接动力,以运动中的人和人的运动为研究对象,以体育的本质、体育与社会促进、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它的主要任务是揭示体育活动的自然科学基础和体育活动中人体变化的规律、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所发生的体育现象的规律以及利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实践。它在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众多相关学科的交融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逐渐建立起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特征的科学体系。

2.理论体系

体育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领域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本质、价值、结构、功能、管理等有关体育原理的理论;运动行为、运动与身心健康、身心状态与运动表现等有关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体育教育、体育课程等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有关运动训练竞赛的理论;民族体育、养生体育等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

3.知识基础

体育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各个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体系。体育学的知识基础可以分成四大类:即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行为、关系、制度、管理等有关体育原理的基础知识;运动人体形态、生理与心理机能、生化机制、运动生物力学等有关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竟赛组织与管理等有关体育教育与训练的基础知识;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等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知识。

4.研究方法

体育学研究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科学实验与辩证思维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体育学研究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学范式:

(1)采用实证的方法和程序,注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必然性,以实验、调查、测量观察为主要收集资料手段,用事实和数据验证研究假设,揭示体育现象的相互关系,

(2)采用思辨和理解的方式,关注运动中人的信念、情感,注重研究现象的整体性、情景性,主张以直觉、感受、体验和内省为主要手段,揭示人与运动的关系等问题。体育现象的复杂性和体育学研究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学研究经常同时采用以上两类方法,实现两类方法的优势互补。

(三)学科范围

按学科性质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划分,可以将体育学分成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二级学科。

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从人文社会学的视角探究体育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行为、关系、制度、管理等为研究对象,现已形成了体育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诸多研究方向。

2.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变化的规律和提高人类运动能力的一门学科。它以体育运动中的人为研究对象,是体育学与生物学和医学交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已形成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体育测量学、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与康复等诸多研究方向。

3.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研究对象,是运用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对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实践进行研究而形成的,现已形成了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训练学、运动竞赛学、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方法等诸多研究方向。

4.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国武术和传统养生体育及中华民族民间体育的本质、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武术、养生以及其他民族民间体育为研究对象,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现已形成了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发展、武术文化与教育、武术传播等研究方向。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二级学科外,随着体育学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部分高校自主设置了运动康复学、体育工程学、冰雪运动学、应用(运动)心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学、休闲体育学、体育艺术学等若干二级学科。

(四)硕士学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扎实的体育学理论基础和规范的学术训练,适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能承担体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在体育机构从事业务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具体包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规范有深刻理解,恪守学术道德:具有较系统的体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体育学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独立进行科学研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从事学校、科研机构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和体育相关领域工作,也可进一步攻读相关学科的博士学位。

(五)相关学科

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

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体育学硕士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教育的重要论述,应基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研究方法论、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知识面,了解体育学知识基本原理和主要研究方法。

体育学硕士生还应基本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具体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生应基本掌握与体育的本质、价值、结构、功能、行为、关系、制度、管理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生应基本掌握与体育有关的人体形态、生理与心理机能、生化机制、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概念和知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生应基本掌握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组织与管理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知识;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生应基本掌握与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养生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等有关的基础概念和知识。体育学硕士生还必须掌握与自身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体育学硕士生应具备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置身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以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勤于积累知识,提高创新意识,探求真知,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积极了解本学科相关的知识产权,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保护知识产权,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科学伦理。

2.学术道德

体育学硕士生应树立法制观念,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严于律己,依照学术规范,按照有关规定引用和应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不剽窃、抄袭他人成果,不在未参与工作的研究成果中署名,不以任何不正当手段谋取利益;在数据资料采集、记录、分析和解释,成果公开、传播,成果审核、评价等过程中,均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诚实,杜绝编造改数据或资料、随意对原始数据进行删裁取舍等不正当学术行为。不得传播封建迷信和伪科学。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体育学硕士生应具备通过查阅文献、课程学习、学术交流、观察、调查、研讨等途径,获取体育领域有关知识的能力,了解当前体育学发展的动向和学术前沿动态;具备自主学习体育学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基本方法和技能,获取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体育学硕士生应对研究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对研究方法的使用、研究结果与研究主题的清晰度、研究设计与假说检验程度、科学伦理、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文字表达、行文规范等具有一定的学术鉴别能力。对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3.实践能力

体育学硕士生应具备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较好掌握必要的运动技能,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和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4.学术交流能力

体育学硕士生应具备运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表达学术成果的能力;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基本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开展科学研究,能在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等学术研究平台上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和展示学术成果。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应是体育学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课题要突出科学性、可行性。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应包括选题和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进展和完成情况的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学术规范、体育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等,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必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结构严谨、方法合理;同时,逻辑性强、图表规范、文理通顺、行文规范并能实事求是地提出正确结论。

2.质量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反映硕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应体现创新性与实践性,在所研究领域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合理利用现有理论,正确使用研究方法进行论文研究工作,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


*以上内容摘录自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网址链接: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官网 (acg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