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爆发下我国应对东京奥运会延期的方略

文章来源:杨国庆 彭国强发布时间:2020-04-07浏览次数:3432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324日,国际奥委会与东京奥组委联合发表声明:“东京奥运会正式推迟至2021年举行,举行时间不晚于2021年夏天,延期后的赛事仍将保留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名称”。目前,国际奥委会正围绕以2021年夏天为中心的几个月份进行可行性分析,也有提议明年春季4月举办樱花奥运。延期后的东京奥运会,将对后续国际赛事日程、各国选手备战以及奥运参赛资格等造成严重影响,对我国将是一次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奥运会成绩关乎国家形象和民族荣誉,尤其东京奥运会肩负着特殊使命和民众期待,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及时预判疫情和延期对整个训练备战工作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制定备战方略,更好的指导备战参赛工作。


一、备战东京奥运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奥运会延期在很大范围内波及到全球体育发展,赛事日程的确定性和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成为目前训练备战的最大矛盾。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在东京奥运会推迟后还没有制定有效的配套方案,东京奥运会可能将与同在2021年夏季举办的欧洲杯、美洲杯、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游泳锦标赛等“撞车”,很多赛事将不得不为奥运会让路,国际大赛体系将被打乱节奏。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前期全球大部分赛事处于停摆状态,新冠肺炎使环意、法网、F1NBA、五大联赛等国际赛事相继延期或取消,射箭、田径、棒球、篮球、拳击、自行车、足球、手球、柔道、赛艇、帆船、游泳、排球、水球等多个项目的奥运资格赛推迟,何时恢复还是未知数。从疫情爆发以来的资料看,目前57%的奥运会参赛资格已经完成,但43%的参赛名额还没有落定,疫情影响了各类项目举办的资格赛和热身赛,至少33个奥运项目的全球赛历需要调整,预选赛、资格赛、落选赛乃至各项测试赛都很难按期举办,国际奥委会目前还没有明确各类预选赛的调整方案。并且,世界各地一些赛事对疫情的防控不够科学严密,不乏运动员感染的情况出现,如德国、意大利、德国等相继有国家队重点运动员感染,我国男足国家队队员武磊确诊感染新冠肺炎,3名重剑队员在匈牙利参赛后感染确诊,国际疫情在短期内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海外集训和比赛的不安全性因素较多,各国运动队面临停训或有训无赛的局面,运动员和教练员面临巨大心理压力。  


从国内形势看,东京奥运会延期给原本紧张有序的备战工作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将历史上第一次按照五年周期安排备战工作,无论各项目训练节奏的调控还是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培养都是全新课题,备战周期的突然延长,导致各项目备战计划打乱。再加之2021年是我国“体育大年”,届时足球世俱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等各类赛事将同期而至,而且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日益临近,各级备战系统可能容易出现疲软问题,对我国备战和协调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从当前各项目情况看,我国正处于争夺奥运积分赛、资格赛和选拔优秀运动员参赛的冲刺阶段,目前已获得162个小项参赛资格和228个奥运席位,但一些重点运动员的奥运积分排名不高,参赛资格不够,各项目全面参赛面临巨大挑战。并且,我国多个夺金夺牌的重点项目进入新老交替期,队伍大龄化导致伤病问题增多,一些领军型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可能出现下滑。运动员体能、技战术水平、心理状态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各个项目的训练计划被打乱,部分运动队取消了海外集训计划,国际单项赛事的取消或延迟使运动员无法以赛代练,运动强度难以保证;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多数运动队实行原地封闭训练,隔离训练下的设施条件不能保障,训练场地受到很大限制,一些需要对抗交流的项目难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缺乏有效的常规对抗比赛与集训的情况下,一些集体类项目,如篮球、排球、羽毛球双打等运动员的技战术协作意识和默契程度可能下降,观众聚集效应和竞赛环境心境缺失;在疫情顾虑和缺乏有效训练的情况下,运动员身心面临较大压力,一些重点运动员背负冲金夺银的特殊期待和重大使命,还有运动员对疫情的严重性、致死性过于恐惧,容易产生疫情焦虑症,难免会影响训练和备战效果。    


二、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对策与建议


(一)围绕训练节奏的调整做好顶层设计,有所侧重的制定各项目备战计划。建议针对东京奥运会推迟后的训练节奏调整和计划安排,组织国内训练学专家和相关中心、协会负责人等开展专题研讨会,围绕不同项目的训练节奏调整问题、多项赛事备战的撞车问题、国家队新一轮的夏训与冬训问题、训练计划安排的衔接问题以及备战2024年巴黎奥运会相关问题等进行研讨,由总局奥运备战办统筹规划专门针对训练节奏调整的顶层设计,围绕赛程调整和不同单位训练节奏和计划安排提出应对策略。另外,要及时摸清、排查各项目训练和参赛情况,针对下半年和2021年夏季一些项目赛历拥挤,可能同时备战多个赛事的项目,建议以备战东京奥运会为首要,有所侧重的制定各项目参赛计划,避免运动队到时疲于赛事奔波,确保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上保持最佳状态。另外,东京奥运周期多出一年,巴黎奥运会备战周期将缩短一年,要提前将2024年奥运会纳入备战计划。


(二)成立专门针对奥运会延期的情报工作小组,强化对国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受疫情影响,国际奥委会和各单项协会有关赛事日程、规则、资格赛方案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当前各项目国外重点对手的备战信息也不明确,信息情报不畅将影响备战的精准性。对此,建议高度重视对国际备战信息情报的搜集与研究,密切关注国际奥委会和各个国际单项协会针对东京奥运会推迟后的有关应对措施和政策变化,特别是关于预选赛的调整方案,要精准把握规则修改的精神实质。建议成立专门针对东京奥运会推迟的备战参赛情报工作小组,实时跟踪国际奥运会、各单项体育协会备战动态,对国外重点项目和重点对手备战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和精细化研究,密切跟踪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对手的竞技状态,为我国备战参赛提供针对性的信息情报,在各项目运动员技战术方面及时提出应对方案。  


(三)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和单项组织沟通,为我国运动员争取更多的参赛权益。当前奥运积分赛赛程已过大半,但还有43%的名额没有产生,受疫情影响多数项目的资格赛已延期,对于未完成的奥运会参赛名额,国际奥委会可能要调整竞赛日程和实施办法。对此,建议国家体育部门在密切跟踪国际奥运会可能制定的33个奥运项目资格赛新方案的同时,国内各单项体育协会要积极与世界各单项组织沟通,与其他国家单项体育协会进行协商与合作,及时向国际奥委会提出各项目资格赛调整的规则建议,为我国运动员争取更多的参赛机会。同时,建议各项目要提前制定参赛备选方案,并针对性的对可能出现的备战难点和关键环节进行攻关,细化各项目资格赛获取方案,不断优化各支国家队内部的参赛资格办法,确保获得更多的参赛资格。


(四)举办国内高水平、多规格的对抗赛和同期适应赛,保持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受疫情影响,大量项目资格赛和单项赛事取消或延期,运动员面临无比赛可打的局面。虽然没有国际比赛,但是我国奥运会项目聚集着大量优秀运动员,建议充分利用国内各项目协会、地方体育资源,开展不同地域、不同级别的对抗赛和适应赛,加大各项目队内比赛的组织频率,通过设置预赛、半决赛、决赛等环节,以赛带练,为运动员保持和提升竞技水平提供平台。根据不同项目实际情况,设立一些与明年奥运会可能举办月份同期的适应性比赛,模拟东京奥运会赛制,可以设定虚拟对手和模拟关键环节,细化分解对手的每一个动作、每一项技术、每一项有威胁的绝招,针对他们的打法、技术设计应对方案,让参赛运动员感觉体能、技术等能否应对这样的高强度比赛,在不断参赛对抗中使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提前适应东京奥运会的比赛节奏。

 

(五)重视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问题,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备战心理疲劳。东京奥运会的延期,可能导致一些运动员和教练员产生烦躁、懈怠、泄气、不安等消极心理,并且,因疫情防控需要,绝大部分国家队都在封闭式训练中度过了较长时间,封闭的环境、高强度的身体负荷、赛事目标的中断以及过多关注不可控制因素,可能引发运动员和教练员心理疲劳。建议各单位做好运动员、教练员心理疏导和生活调剂等工作,密切关注运动员心理状态,总局层面可以聘请心理学专家,专门设计针对不同运动员的心理调节方案,为运动员压力疏导提供个性化、多样性服务,改善运动员的不良心理,降低运动员或教练员对疫情的过度恐惧和延期顾虑。针对一些过于焦虑的重点运动员,可以开展心理应激训练和个性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设立虚拟竞赛情境,提升运动员的心理韧性,稳定运动员的心理状态。


(六)重新统筹各项目参赛资格分配工作,实现参赛队员的科学选拔。目前我国一些项目已完成了资格赛,甚至一些优势项目获得了满额参赛资格,同时,一些奥运资格赛的规则方案将面临调整。运动员的运动生命周期容易波动,对于获得资格积分的运动员,受年龄、伤病等因素影响,一年后并不一定能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因此,建议围绕如何让优秀运动员成功突围并以最佳状态参赛做好科学考量,重新对队伍内部的奥运参赛资格统筹分配,确保挑选综合实力最强的运动员参赛。尤其对于一些满额参赛的项目,要制定严格的参赛选拔办法,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年龄伤病、奖牌竞争力、团队合作、以往大赛表现、竞技稳定性、职业态度等要素,并面向社会公布新的选拔标准和程序,备战办要强化对选拔的全程监督,整个过程进行电视或网络直播,保证遴选过程公平公正,确保最优秀的运动员参赛。


(七)采用多种替代性途径,调动各项目运动员备战训练的积极性。虽然我国疫情防控工作整体向好,但短期内国外形势依然严峻,各项目可能还会面临封闭训练、训练营时间延长等问题。由于缺乏常规比赛和对抗性集训,队员之间的技战术协作和默契意识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团队类项目可能影响更大。为此,建议将比赛融入日常训练,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立模拟对抗赛,尤其让团体项目进行技战术协作配合演练,增强团队项目的战术协作意识。对于没有条件的项目,要创新比赛形式,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采用游戏模拟或虚拟现实设备,将比赛移到线上,搭建“网络对抗赛”。通过举办网络视频对抗赛进行演练,为队员提供更多实战机会,利用视频直播等方式,将处于封闭训练中的各支队伍连在一起,实现各队联动,从而增进国家队与地方队交流,调动各单位备战训练的积极性,塑造良好的氛围。


(八)制定专门针对大龄化重点运动员的保障方案,挖掘具有潜力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多个夺金项目存在后备人才不足短板,在一些夺金夺牌项目的主力中不乏一批“大龄”选手,如竞走世界冠军刘虹、“百米飞人”苏炳添、铅球世界冠军巩立姣、蹦床奥运冠军董栋等都在31岁以上,运动员年龄偏大、伤病缠身,一些运动员可能明年的竞技状态会出现下滑。建议,一方面对大龄化运动员身体机能情况做精细排查和分析,围绕训练节奏的调整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和保障举措,打造针对不同项目大龄化重点运动员伤病的精准化医务保障体系,注重疏导大龄化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最大限度的保持其良好竞技状态。另一方面,各项目要尽快挖掘具有潜力的优秀后备人才,尤其对于主要依靠大龄运动员冲金的项目和一些团队项目要强化新老搭配,合理规划好一年的延期备战时间,培育更多综合实力强的领军型运动员。


(九)广泛开展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工作,提升运动员体能储备。疫情影响下世界赛事的普遍停摆,为我国运动员恶补体能短板工作留足了时间,在各项目训练节奏大调整的时期,体能训练一刻也不能放松,要进一步狠抓体能训练工作,提升运动员体能储备。建议总局组织体能训练专家,细化各项目长期“欠债”造成的基础体能薄弱、专项体能不强等具体问题,为国家队制定有针对性、与专项训练结合度高的体能训练计划,打造多样性、个性化体能训练方案,提升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精细化水平。建议聘请专家,做好各项目体能训练和测试的指导服务,引导运动员经常性的参与体能训练,进一步细化每次训练课中运动员的体能数据,推进各项目技术训练体能化和战术训练体能化,通过基础体能储备带动提高专项体能、伤病预防、疲劳恢复能力,为明年东京奥运赛场储备充足的专项体能。


(十)建立以风险防控为导向的预警机制,全面升级奥运保障营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议组织专家研制赛前、赛中和赛后的风险规避与防控预案,有围绕运动员可能出现的传染病、饮食、出行安全等健康风险预案,有赛时针对疫情或恐怖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方案,预防队员临战前和比赛中出现的各类应急问题。建议体育总局广泛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加大潜在参赛风险监测力度,加强各类人员的自我防控意识教育。建议进一步丰富奥运保障营的功能,可考虑适当增加保障营的数量,改变原来主要以治疗、康复为中心的保障模式,为各运动队提供病毒筛查、风险防控、食宿安全、伤病治疗、娱乐休闲、心理咨询、航空交通等全方位体系化保障,尽最大努力保障运动员安全和发挥最高竞技水平。


(十一)强化对训练备战的过程监控和动态评估,进一步加强反兴奋剂工作。特殊时期,对于各队伍训练备战的督查工作绝不能放松,严防因疫情影响暂停兴奋剂检测工作后的任何“钻空子”现象。随着国内各地疫情形势向好,建议尽快启动训练备战的督查工作,及时排查当前各项目训练备战情况,摸清奥运会延期后各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训练备战态度,围绕各支队伍的疫情防控、训练情况、运动员生活管理、反兴奋剂等工作,强化动态督导检查,加强问责力度。建议组织专家讨论优化“六个东京”“七个几乎没有”“九个每块金牌”的督导考核细则,及时开展运动队督导工作,将动态评价和过程激励结合,压实备战各方的具体责任。建议进一步加强反兴奋剂工作,强化特殊时期的兴奋剂教育,从根源上杜绝个别运动员及教练员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的邪念,始终将反兴奋剂工作作为备战东京奥运会的生命线和政治责任,全面提升兴奋剂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  

   

   (十二)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东京奥运会,塑造负责任的世界体育大国形象。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对东京奥运会延期问题的争论甚至诽谤,建议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东京奥运会的延期问题,时刻保持客观理性,在努力争取我国运动员合法利益的同时,配合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避免任何有损奥林匹克大家庭团结的措辞举措,体现我们尊重和支持国际体育组织做出的决定、维护国际比赛严肃性、尊重运动员人身安全和健康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当前我国大力援助国际社会疫情防控工作的大好情势下,建议国家体育部门要利用国际舆论风向,塑造负责任的世界体育大国形象,相关部门要尽快组织专家围绕东京奥运会延期开展专门研讨,在奥运资格赛和参赛配额分配等事宜上尽快形成中国方案,为国际体育组织工作及时发出中国声音,为保护全球运动员健康、遏制病毒传播做出中国贡献。